分析导致癔症发病的三因素
文章来源: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发布日期:2017-11-04
癔症又称歇斯底里。现代科学认为癔症是由精神因素,如内心冲突和自我暗示,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大脑功能性失调。
癔症的患病率不高
在儿童情绪障碍中,与其他几种类型的疾病相比,癔症的患病率并不高。因为癔症患儿常有躯体症状,故常就诊于儿科。对儿童癔症报道资料不多,近年来尚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。在儿童期男女发病相当,但在青春期后女性较男性高。
癔症患者常具有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,如情绪丰富、不稳,自我中心,好幻想,暗示性强、依赖性重等。儿童受发育性因素影响,其本身就具有情绪不稳、易受暗示、幻想性等特点,因此儿童癔症的性格特征不像成人那么突出。而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易表现为自恋型人格偏离。癔症发病是多因素下的产物,主要包括心理因素、躯体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。
心理因素
大多数患儿往往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,如委屈、气愤、紧张、恐惧、突然的不幸事件,均可导致发作。
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癔症是个体在面对难于接受的思想、愿望和冲动时,精神内部冲突的结果。患者对冲突和伴随的焦虑予以阻抑,躯体症状代表了无意识中的冲突。
行为学家则认为,癔症症状能使患儿减轻困难处境给他带来的焦虑,并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,症状便会被强化,持续存在,在以后遇到困难时再次出现。再次发病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精神因素,也可能是遇到与次发病因素在内容和情境上有关的因素诱发。
躯体因素
躯体疾病、疲劳、睡眠不足等情况均易促使发病。
社会文化因素
(1)教养因素:父母溺爱、过度保护,使儿童变得任性,一旦受到挫折,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,常常是发病的基础。
(2)文化因素:癔症患者常来源于农村、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较低的区域。由于接种疫苗、某人患病、听信传言等,对疾病的恐惧、紧张心理,使密切接触的群体(如学校、村庄)受到暗示和自我暗示而发病。
- 上一篇:上一篇:中医药治疗癔症要分清类型对症下药
- 下一篇:下一篇:合理情绪治疗对人的本性的认知